科室动态

超声影像科30年变迁

作者:超声影像科提供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1-21 10:09:37

超声影像科始建于1976年4月,1980年与脑电图室、同位素室组成功能科,1984年更名为影像科,1988年改为独立的超声波室,1990年更名为中心B超室,2004年更该为超声影像科。
30年间,国家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超声影像科也历经了设备的不断更新、人员结构的不断调整,检查项目不断增加、科室地位不断提升的变化过程。
30年前,超声影像科仅有一名医生,一台A型超声检查仪,一个诊室,检查项目限于腹部和颅脑,每天的受检者不足10人。1983年医院购置了第一台B型超声检查仪,科室成员增至2人,增加了妇产科和浅表器官等检查项目,日检查人数约20余人次。1990年增设了门诊超声检查室,1999年引进了第一台大型彩超设备,2008年,超声影像科已拥有5台彩超设备,2台普通超声仪,1台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仪;院部和门诊共设7个诊室;检查项目涉及除心脏以外所有脏器的彩超检查,腹部血管、外周血管和颅脑血管检查,以及介入性超声检查与治疗等项目;日均检查人数达150余人次。目前超声影像科拥有教授、主任医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主管护师1名,在读研究生3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院夏恩兰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宫腔镜手术;作为辅助科室,我们配合宫腔镜中心,开展了超声监导宫腔镜电切术的工作,对各类宫腔镜手术的术中超声监导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该项工作将二维超声双项对比法应用于宫腔病变的检查和治疗,涉及的病种包括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腔内病变、宫内异物、宫壁病变、子宫畸形及宫腔粘连等。在监导宫腔镜手术的工作中,对子宫内膜切除术中子宫内壁及子宫肌层回声的改变、子宫肌瘤切除术中超声的导向作用、子宫成形术的监导方法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功的经验。为宫腔镜技术在我国的开展和普及做出了贡献,并推进了介入性超声技术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和研究。
进入21世纪后,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超声影像科病理实验室,为本科室及相关学科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科研、实践和学术提升的场所,构成了影像与病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体系。研究领域涵盖妇科、产科、乳腺等病变的超声诊断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先后完成了《先兆流产患者血流动力学的超声诊断价值》、《超声对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后子宫修复过程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与病理基础》、《激素治疗后乳腺结构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的对比性研究》等研究工作。深入研究了相关课题中组织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产生的病理基础,研究结果达国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国际会议交流。
超声影像科主任兼任着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超声分会常委、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学会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不以盈利为目的,致力于向西部地区普及和提高妇产科超声、特别是产前超声的筛查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5起,超声影像科的全体人员与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的全体委员一道成功的举办了四次全国性学术活动。从妇产科超声、尤其是产前超声进展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起步,即珠海、南京、武汉、西安、以及下一个地点西宁,逐步向西部扩展。会议内容涉及产前超声诊断系统讲座,产前超声检查规范化讨论,胎儿神经系统、胎儿超声心动图、胎儿胸腔病变和颜面部畸形的专题研讨及妇产科超声新技术和新进展介绍。会议的概况通过中华产前诊断网及与会者向全国各地传播,达到了普及产前超声检查技术规范、提高国内妇产科超声诊断水平的目的;同时锻炼了队伍、增强了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和科室的凝聚力,提升了整个团队的学识水平和学术地位。
回顾建科30年走过的历程,由最初一台A型超声仪,一个诊室,一名工作人员发展到今天的具有一定规模、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院内超声诊断中心,我们感慨万千。科内的同志来自五湖四海:有共产党员,有友党人士,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在这个大家庭中,大家和睦相处,珍视友谊,团结协作;我们与共和国一道走过了不同寻常的30年。为了医院和科室的生存、发展和壮大,在今后的10年、20年、30年,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继任者将继续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为医学、为人类,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进取。

第一张全家福(1986)


发展中的全家福(2001)

30年后的全家福(2008)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88062167

科室位置:北病房楼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