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勇往直前的ICU人—在玉树、西宁救援工作汇报

作者:ICU 王瑜、康彬提供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20 10:26:52

4.14日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强震,牵动了所有人的心,我们跟随席院长参与到这次抗震救灾的工作中。4.15凌晨两点,我们接到主任和护士长的电话,要跟随卫生部医疗专家组奔赴灾区,我们毫不犹豫,立即收拾行囊,准备开拔玉树。早晨在卫生部参加完出发仪式后,立即赶赴南苑机场。

下午一点,我们乘坐满载着医疗物资的伊尔76军用运输机飞往玉树,晚上六点半,到达玉树机场。那里海拔4100米,风很大,我们刚搬了几件行李就开始觉得体力不支,胸闷,头疼,心慌,大家瘫坐在行李上,口唇和手都是紫绀的,这时有群众和解放军战士抱着受伤的灾民跑向飞机,我们医护人员也不顾高原反应急忙跑上前去查看伤情,开始了救援工作……晚上八点半左右,我们跟随专家组前往结古镇,一路上高原反应极重,同行的专家也个个面色苍白。但即使这样也没有阻挡我们前进的决心。

到达结古镇,已经十点多了,车窗外是地震摧毁的建筑,还有忙着救援的人。而救灾的车辆太多造成了交通拥堵,我们就下车步行到指挥部,二三百米的距离我们走了近20分钟,本来挺轻松的行李当时变得特别沉重,大家都觉得寸步难行,一路走一路吐,胃内反酸,脑袋要炸开,心慌得要跳出来,感觉下一秒就要倒下一样,甚至体会到了濒死感。席院长一直关心、鼓励我们。同行的专家主动把我俩的行李背在自己身上并扶着我们往前走。当时我俩都觉得自己真是太不不争气了,希望能尽快适应高原。但后来发现没有那么简单。到了帐篷里以后,大家都监测了一下血氧饱和度,我们的血氧都在70%,心率120次每分左右,专家们开玩笑说看来以后不用那么着急给病人插管了。

夜里我们八个人挤在一间帐篷里,当时没有被褥,就把随身带的衣服摊在水泥地上,穿上能穿的厚衣服。席院长发现帐篷的门帘是密封不了的,他就直接睡在门口的位置,为我们挡风,还把自己的衣服给我俩盖上,我们心里真是特别感动。因为太冷,加上高原反应头疼,几乎一夜未睡,席院长更是不顾高原反应的危险,去帮助北医的战友搬运物资,第二天也就是16号早上7点左右,还发生了一次很明显的余震。

震区没有水,根本没有条件刷牙洗脸,我们直接去军分区找了一箱方便面,还是袋装的。在体育场,有个烧煤的炉子,但没有水,就用随身带的矿泉水,没有饭盒我们就从炉子边上找了个大锅,开水涮涮,泡了几袋方便面,把午餐肉,火腿肠,榨菜都放在里面,冒着热气,看起来和平时家里的没什么不一样,但因为高原沸点低,再有风吹着,很快就凉了而且不是很熟。但我们大家还是一起“高兴的”享用这顿难得的方便面早餐。

当天中午我们接到命令跟随前线的重症伤员一起撤离去往西宁。大约下午6点到达。当地已经做好迎接伤员的准备。17日一早席院长就带领专家组在西宁各医院巡诊震区伤员。中午接到通知,要求卫生部专家组在18日胡主席视察灾区时做好保障工作。席院长没有犹豫带领专家组跟随北京120的20辆急救车再次奔赴玉树,长途跋涉800多公里,翻越2座海拔5800的雪山,第二天凌晨6点到达结古镇。我们于18日早,来到了省医院ICU,张玉清护士长带领我们迅速熟悉环境。这里一共14张床,当时收治了6名灾区重症伤员,而且负责手术后麻醉病人的复苏。工作量很大,护士长和护士一直在加班。由于工作性质相同,我们很快投入工作。4床和14床都是震区的重症伤员。4床索南班久,60岁的藏民爷爷“多发肋骨骨折,创伤性湿肺”,需要无创呼吸机支持才能维持氧饱和度。14床布吉,23岁小伙子“肝破裂”已经做了手术清除血肿,并插管镇静。还有5床的藏族大姐旦措,由于语言不通,我们只能默默地为他们做治疗及生活护理,在他们因为疼痛而呻吟时握住他们的手并对他们竖起大拇指,我们想他们一定能够明白我们希望他们坚强起来。不知不觉到了晚上六点多,直到护士长提醒我们下班,但看着病房里依然繁忙的景象,我们仍然坚持着。以后每次下班也都是护士长硬逼着我们,我们就只有换衣服下班,准备第二天再来投入战斗。由于病房病人多,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紧缺,排班时护士长征求我们意见,我们急忙说听从科室安排,一致要求多值班。跟着当地的护士一起倒夜班,我们谁都没有怨言,心里就想着能多帮点忙,哪怕替换他们的护士休息一下呢。于是抢救,接病人,喂饭,吸痰、抽血、换液……我们都抢着干,意识清楚的病人我们努力的跟他交流,语言不通就请志愿者帮忙,我们还和志愿者学了几两句简单的藏语。后期又陆续转来几个挤压综合症、截肢、肾衰的病人,需要做床旁血滤,卫生部还下拨了一台费森的血滤机器,当地护士没使用过,我俩责无旁贷,单独看管。每小时精准计算出入量,调节机器参数,配置换液,还要护理截肢病人的伤口情况,安抚病人的心理,护理任务很繁重,除此之外我们还担当了教学培训任务,从血滤机的管路安装,机器运转后的观察,到机器出现报警的处理,一一细致的教给当地的护士,得到了护士长及护士们的认可,甚至得到血滤机工程师的好评。这里不使用有创血压监测技术,我们就详细跟他们讲解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进行演示,并帮助他们为所有有需要的患者留置了动脉套管。这次救援,卫生部专门调拨了新式的输液泵支援西宁的医院,由于这里的老师没有使用过输液泵,我们也为大家讲解了操作步骤和报警的处理,并且把我们在工作中的小窍门告诉大家,跟大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因为病人多,工作量大,所以每个班都很累,到了住处躺下就睡,以便尽快恢复体力。在最忙的时候,我俩干脆就吃住在科里。

在省人民医院ICU工作历时15天。我们上了4个夜班,6个白班,随时的加班加点无从计算。我们一共护理了二三十个病人,其中三个血滤病人,两个极危重病人。席院长是重症组组长,负责西宁市的全部重症伤员,救治的病人数不胜数,工作时间更长。五月三日,重病人陆续好转,有的转出了ICU,有的停了血滤,当地护士也逐渐熟悉了费森血滤机器的使用和护理。我们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省人民医院对我俩的工作非常满意,并给我们颁发了证书,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我们也深知,这与平时医院给予我们的培养和老师们对我们的指导、帮助是分不开的。我们在西宁工作期间,张燕丽主席,护理部李晓萍主任和科室领导,到我俩家里进行慰问,并现场与我们通电话,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领导的关怀。医院、科室领导还有同事们都经常打电话关心和叮嘱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我们除了感谢还有就是想念。

五月四号我们飞回了北京,我们的家,到机场出口处我们一眼就看见工会张主席,护理部李主任、张希护士长和朱波大夫,手捧着鲜花迎接我们,我们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激动不已,狂奔过去。

回京后,在灾区的工作经历一直在我们的脑海里翻转。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对ICU这个词又有了新的认识。2003年非典,ICU科一齐战斗在最前线;2005年,姜利主任,奔赴四川,救治猪链球菌感染的危重病人,历时一个月;2008年,汶川地震,朱波、张丽在震区参加重症伤员救治工作一个月;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朱波医生赴地坛医院参加重症患者的治疗;今年,玉树地震,我们ICU人积极响应,工作在第一线。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在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ICU人从不畏惧,义不容辞地冲在与病魔抗争的第一线,我为身为ICU人而骄傲!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ICU(1)88062212/88062211 ICU(2)88062935/88062169

科室位置:北病房楼九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