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祝贺感染科建科五周年

作者:感染科提供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9-02 15:05:44

夏 天
感染科医生 梁蓓

2003年的夏天,对于很多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夏天。那一年的春天到夏天,一场sars从南到北,影响了大半个中国。正是那一年,我正式从学校跨入社会,来到了复兴医院,成为了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从实习医生开始,开始了我的职业之路。那个时侯的我并没有意识到,03年的这场sars,其实也影响着我今后的职业之路。
从基础做起,从基本繁重的临床工作做起,忙忙碌碌的学习工作中,日子过得飞快,2005年的夏天,我已经完成3年轮转医师的培训,要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住院医师了。也正是那个夏天,我来到了对我来说全新的科室-----感染性疾病科。
刚刚来到感染科,我对这个全新的科室了解并不多。这个成立不久的科室,包括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是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开诊的科室,工作内容似乎繁琐又琐碎。除了接诊日常发热、腹泻病人外,还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工作——初步筛查有传染病可能的病人,是医院防止院内传染病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对于门诊发现的传染病病人,及时上报传染病卡片,并且通过网络直报;院内会诊各科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接受很多兄弟科室的咨询电话等等。很多地方,似乎很象传染科的工作范围,但还有很多地方,又和传染科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我们接触的大部分病人,并不是传染病人。实际工作中,引起发热的原因,有些只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有些是社区获得性肺炎,有些只是泌尿道感染,有些可能是皮肤感染、淋巴结炎、肠道感染等等。表现各有不同,病人的身体基础情况也各有不同。总之,与我在轮转时各个科室非常明确病种范围大不一样。工作的需要,使得我必须不断的看书学习,重新更新我的知识结构。
记得有这么一个病人,是个16岁的男孩,还在上中学,来就诊时已经发热10多天了,而且都是39—40℃的高热。在外院看过多次急诊,化验血象白细胞都很高,抗生素也换过好几次了,但治疗效果不佳,始终都需要退热药才能保证体温的正常,每天都在吃退热药,配合物理降温,家长非常着急。看过这个病人的资料后,我也在琢磨,会是什么病呢?虽然这个病人已经发热近半个月了,但精神状态还不错,能吃能喝能睡。仔细查体后发现,除了咽部有些红肿外,颈前颈后颌下耳后及腋下腹股沟等多处淋巴结肿大,肝脾也稍大,质地偏硬。再次复查血象后发现,患者的白细胞数将近2万,但有一点和我们平常接触的细菌性感染的病人明显不同的是,升高的白细胞以单核、淋巴为主,中性粒细胞并不高。会是什么病呢?从病人一般情况和病史来看,似乎可排除恶性疾病,而肿大的肝脾、淋巴结、升高的单核、淋巴细胞又都指向了血液系统疾病。我请示了科主任,主任在仔细询问了病史和查体后,建议患者进一步完善心肌酶、肝肾功能和末梢血涂片。很快,结果回报:肝功能、心肌酶都明显升高,末梢血涂片里发现了大量异形淋巴细胞。主任考虑这位小患者患的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这时我想起上学时曾在书上看到过这个疾病,当时我们同学还因为这个疾病简称“传单”乐了好久呢。事后,我赶紧翻起了书,对照书本我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临床特征与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感染科,虽然有些疾病遇见得少,但要是遇上了没有诊断出来,那就真是医生的失职,也是病人的悲哀。这件事过后,我看书学习更有动力了,因为实际工作真的就是这样,你永远也不知道你的下一个病人会是什么样,具体工作中会发生什么情况、会有什么样的意外发生。工作不再象考试,没有重点提示,没有复习提纲,只有实践工作中的灵活运用。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基础知识越牢固,知识范围越广,思路才会越开阔。
2006年夏末,我来到感染科一年了,我迫切的感觉到,我需要更进一步学习了解感染科相关疾病的更多知识,主任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建议我到佑安医院进修学习。在佑安医院的感染科学习期间,我有了全新的视角。感染科,在佑安医院,又被大家称之为“杂病科”。一个“杂”字,很好的概括了感染科的特点。首先,从病原体上来说: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深部真菌、寄生虫感染,而从感染部位上来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皮肤、血液系统等等等等,几乎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会成为微生物的感染对象。而从人群上来讲,从刚出生的孩子,到耄耋的老人,从健康人群,到免疫缺陷的人群,都有可能发病。而即使是同一种病原体的感染,随着患者年龄、免疫状态的不同,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感染学》成为我的案头经典,而每翻阅一次,我都深有感触。感染学并不是当初我认为的简单的传染病学那么简单。
从佑安医院进修回来,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学习的方向,从刚开始来到感染科时有些茫然到如今目标明确,日常工作上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很快,考验我们这个全新科室的机会来了。
2009年的春天,新的一轮流感疫情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后,世卫组织3天内二次提高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全球流感大流行提高到了最高级别5级。新型流感会是新的一轮“sars”吗?它的流行强度如何?病死率又如何?危害性到底有多大?对中国会造成多大冲击?一个又一个问号没有答案,一切都是未知的。很快,我们接到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部署,同时,医院、本科室的应急预案也迅速出台,每个细节、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都被拿出来反复讨论,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平时多“练兵”,“战时”少受伤。
甲型H1N1流感流行初期,防范流感病毒自境外传入我国是工作的重点,强调发热患者集中诊治,早期隔离。对于所有具有发热及流感样症状的患者,都要仔细询问流行病学史:是否来自境外,是否和来自境外的人员有过接触?近期内是否出国?病人量剧增,工作量剧增,大家的精神都高度紧张。还记得我们科第一例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是位40多岁的中年男性,发病前一天刚刚坐飞机从美国回国,同机人员已有两位确诊了。我们感染科因为之前多次的演练、反复的磨合,所以虽然是第一次真正接诊疑似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但所有的一切,都有条不紊:完善检查、处理病情,隔离患者、采取咽拭子,消毒等等。当病人由急救车转送传染病医院后,大家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初战告捷!
09年9月到11月间,流感疫情波及到了全国,流感爆发。每天就诊的人数迅速攀升,发热门诊每天接诊的病人数最多达到了110多人,诊区内人满为患,所有的大夫、护士都在超负荷工作,没有人抱怨、没有人退却,那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了感染科所承担的职责和重任。
2010年的夏天,我来到感染科已经5个年头了,5年来我与感染科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似乎一言难尽,又似乎无需言语,仍然有困惑,仍然有迷茫:在发展迅速的中国,感染科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在以后医院发展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还将不断前行,因为路在脚下,而我们,正在路上。


感染科,我为你光荣 ——记感染科成立5周年
感染科护士 徐东艳

在感染科成立五周年的日子里,我衷心的祝贺你!我是最早来到感染科工作的,所以我对感染科有着特殊的情感。在这几年里,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其中有苦也有甜。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手足口病等等,对这些传染病也由原来的恐慌变成了如今的认知与平静。经我们诊治的病人、病种越来越多,除了一般的发烧感冒病人,也不乏麻疹,风疹,水痘,猩红热,腮腺炎等常见传染病。我们的制度也越来越完善,我们的工作人员对病人也越来越人性化。一个科室只有不断的进行磨练才会成长。在感染科这个处处洋溢着团结互助,齐心协力,人文与温暖的环境中工作,我们的身心也很舒畅!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去年的H1N1流感大爆发之初,有一个病人因发热来我科就诊,而且她刚刚从美国回来。当时医学界对此病的危害程度尚不明确,因此需立即隔离病人,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扩散。情况很紧急,病人就地留观在我科观察室,护士长派我去全方位护理病人,我豪不犹豫的穿戴好了厚厚的隔离衣和口罩,与病人来了个“亲密接触”。给病人做治疗,戴好口罩,吸氧,为病人送水送饭,还要陪病人聊天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当时病人很是紧张,我的心情也很复杂,因为家中有老人与孩子,万一被传染了,怎么办?但是越是这样,我们医务人员就越该冷静,做好病人的安抚工作与日常护理工作,这是白衣天使的职责所在。我克服了恐惧心理,始终坚守岗位,圆满地完成了当天的护理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收获一分喜悦,前面的路还很长,还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前进!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8806 2194

科室位置:检验楼东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