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患者的治疗应做到身心并重

作者:王英提供 来源:肾内科 发布时间::2008-09-26 13:51:4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生不仅要治疗病人身体上的疾病,也要关注病人的心理和感受。那种很”酷”的医生不再受到欢迎,人们更喜欢和蔼可亲,能洞察病人心理需要的医生。例如:在病人写给医生的一封感谢信中,我们能很好地体会到患者这种心理需要,感谢信全文如下:
敬爱的王大夫、马大夫:
谢谢二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谢谢二位对我病情的耐心分析与理性指导。
是你们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了只有心理先于生理,身心并重,发掘自身的潜能,使能有较好的疗效。
多谢、多谢你们了!
这次住院,我是深深体悟到,正是你们的献身精神,你们日日夜夜的忘我辛劳,才使眼下老龄社会的负面影响,在不断弱化、缓解和改变。是你们一步一个脚印的日夜工作,在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多谢、多谢你们了!
如意!顺心!快乐!
李枫敬上
2008.6.11

这封信是一名84岁高龄的老人写给我的。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尿路感染和青光眼。住院期间,我们除了给予她药物治疗外,同时针对她患的各种慢性疾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并对目前的治疗进行详细解释,鼓励患者能够坚持配合治疗。仅仅如此,就得到患者如此的肯定,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更多的了解患者心理,有助于病人更好地和医生合作,有助于提高医疗效果。对病人进行心理引导要注意以下原则:
1.接受性原则:即对所有求治的病人,不论疾患的轻重、年龄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初诊再诊都一视同仁,诚心接待,耐心倾听,热心疏导,全心诊治。在完成患者的病历收集、必要的检查和明确诊断后,即可对其进行心理引导。医生应持理解、关心的态度,认真听取病人的叙诉,以了解病情经过,听取病人的意见、想法和自我心理感受。如果医生不认真倾听,表现得不耐烦,武断地打断病人的谈话,轻率地解释或持怀疑态度,就会造以求治者的不信任,必然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医生并非机械地、无任何反应地被动听取患者的叙述,必须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注意其言谈和态度所表达的心理症结是什么。因而该原则又可称为“倾诉”或“顺听”原则。认真倾听患者的叙述,其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某些患者在对医生产生信任感后会全部倾诉出自己压抑已久的内心感受,甚至会痛哭流涕地发泄自己的悲痛心情。结果会使其情绪安定舒畅。心理障碍也会明显改进,故接受性原则具有“宣泄疗法”的治疗效果。
2.支持性原则:即在充分了解求治者心理疾患的来龙去脉和对其心理病因进行科学分析之后,医生通过言语与非言语的信息交流,予以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使其建立起治愈的信心。对患者所患的疾病或心理障碍,从医学科学的角度给予解释,说明和指出正确的解决方式,在心理上给患者鼓励和支持。要反复强调患者所患疾病的可逆性(功能性质)和可治性。这对悲观消极、久治未愈的病人尤为重要。反复地支持和鼓励,可防止患者发生消极言行,大大调动患者的心理防卫机能和主观能动性;对强烈焦虑不安者,可使其情绪变得平稳安定,以加速病患的康复。在使用支持性原则时应注意:支持必须有科学依据,不能信口胡言;支持时的语调要坚定慎重、亲切可信、充满信心,充分发挥语言的情感交流和情绪感染作用、使求治者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
3.保证性原则:即通过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精心医治,以解释患者的心理症结及痛苦,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日臻成熟。在心理引导的全过程中,应逐步对患者的身心症状、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和性格等心理缺陷的病理机制加以说明、解释和保证;同时辅以药物等其它身心综合防治措施,促使疾病向良性转化。在实施保证性原则的过程中,仍应经常听取病人的意见、感受和治疗后的反应,充分运用心理治疗的人际沟通和心理相容原理,在心理上予以保证,逐步解决患者的具体心理问题,正确引导和处理心理矛盾,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现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在老年人中的高发,疾病的治疗越来越不仅仅局限于疾病本身的治疗,而必须与心理治疗、患者教育并重。

肾内科 王英提供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88062202(护士站)  88062201(医生办公室)

科室位置:北病房楼五层